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23002162/answer/2075893807
来源:知乎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【建都最早】
目前中国史学界公认中国历史最初的朝代为夏朝,关于这个朝代的遗迹很少,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被认为是夏朝到商代早期的一个都城,二里头遗址也是国家重点项目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”重要内容之一,对于研究国家起源,王都规划,宫殿建造意义重大,所以从建都时间来说,洛阳最早,可以称为“第一”。
【建都最长】
把四大古都的建都时长做一个排序,则南京(共445年)、北京(共919年)退出,只看西安与洛阳,两者满打满算的朝代加在一起都号称“十三朝古都”,西安的建都总时长为共1001年,洛阳建都总时长达到1300年,所以从建都时长来说,洛阳最长,可以称为“第一”。

【神话起源】
很多古代文明都来源于神话传说,例如希腊神话,中华文明也不例外,传说中的人物、典故、成语、文化和洛阳的关系更为紧密。最著名的是河出图、洛出书、圣人则之的“河图洛书”故事,还有伏羲氏演八卦,周公成礼作乐…宝鸡市出土的何尊铭文记载周武王在世决定建东都于洛阳,其中“宅兹中国,自之乂民”是最早“中国”的来源,就指洛阳。
【文明远播】
中华文明的传播在洛阳这个天下之中,形成一个地理的十字路口,丝绸之路和大运河(隋唐时期大运河以洛阳为中点)两大重要通道在这里交汇了。所以我们看到,洛阳其实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,除了广为人知的佛教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外,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在洛阳都有项目——大运河的含嘉仓、回洛仓,丝绸之路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、定鼎门遗址、崤函古道石壕段、函谷关遗址。古代商旅沿着洛阳往西到长安出西域,往东沿运河南下出海,中华文化随着路上、海上丝路向外传播。


基于以上四点,个人认为洛阳可以称为“第一古都”,《资治通鉴》作者司马光有言:若问古今兴废事,请君只看洛阳城,“兴废”说的是王朝更替,而这个“只”字,道出洛阳在中国王朝都城史上的地位。
收获一批西部网友恶评,但主观性太强,理论性太差,离题千里而不自知,言必“周秦汉唐”yyds,并无充分的依据来说明问题,但足见部分西部网友文化霸蛮的特性。
【关于古都的定义】
西部某些网友居然眼里只认为西安才叫“古都”,本不值得反驳,但还是要提醒一些井底之蛙:只说近代以来,早在1902年,梁启超在《中国地理大势论》就遴选出长安、洛阳、汴京、燕京和金陵“五大都”,1931年刘麟生编写的《中国沿革地理浅说》第三章《历代建都考》基本继承“五大都”的观点,最迟到1935年这个说法已经广泛见诸报刊,后来六大古都、七大古都不同版本,史念海先生在1991年发表《中国古都概说》赞同七大古都:西安、洛阳、北京、南京、开封、安阳、杭州。
【关于“第一”的标准】
第一我觉得衡量维度很多,所以给出两个比较好量化的标准——最早和最长,洛阳在建城时间和建都时长两项指标上,都超过了西安,这一点毋庸置疑,也不可回避。至于某些网友说到是“周秦汉唐”,诚然是中国历史高光时刻之一,但即使在这点上,也不能认为是西安独家的:首先,秦朝首都在咸阳而非西安,其次,剩下的周、汉、唐,西安和洛阳平分秋色,周代、汉代分为东西两段,长安、洛阳都各为首都,隋唐实行的是两京制,长安和洛阳被唐朝皇帝称为”东西二宅”,武周时期洛阳成为“神都”。
【关于所谓的中国历史高光时刻——唐朝】
西部网友思路,中国历史的高光时刻大唐在西安,这种思路距离“谁是第一古都”的题目可以说已经跑题,应该来回答“谁是唐朝第一古都”才更加切题,但就着这个思路,也值得说道一下:
首先高光时刻怎么判断?如果谈经济总量,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时期,北宋咸平三年(1000年),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65.5亿美元,占世界经济的22.7%;如果说文化,陈寅恪先生说中国文化“造极于赵宋”,两宋是中华文化巅峰;如果谈疆域面积,元朝曾经拥有古代中国最辽阔的疆域;唐朝让人印象深刻,在于各项指标不是最好,但都在前列,那我们就来谈谈唐朝。
整个唐朝,分为初唐、盛唐、中唐、晚唐四个时期,以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为界,其后的中晚唐基本类似战国,嘲笑东周无法实行地方管控的网友可以去了解一下中、晚唐的藩镇割据是如何乱局。所以大唐的荣光基本集中在初唐和盛唐(618-755年),在这段时间里,长安与洛阳并称东西两京,唐高宗李治称为“东西二宅,来去不恒”,太宗朝修建洛阳宫,高宗朝在修建著名的上阳宫(相当于大明宫), 武周时期洛阳由东都升为神都,武则天执政22年,有20年在洛阳度过(701-703回到长安),唐朝洛阳在行政上的光彩是不可抹杀的。
总结:说了这些,但你永远无法叫醒装睡的人
我不否认西安在中国都城史上的地位,我也没必要抹黑西安,西安在唐代以后退出建都序列,洛阳也在北宋西京之后彻底退出,两颗古都双子星,都随着黄河流域没落而沉寂。洛阳现在只是河南省的地级市,行政级别普普通通,但这跟我们讨论“第一古都”没有关系,不妨碍洛阳辉煌的建都历史,因为历史是不可被篡改的。
所以我依旧保持第一古都是洛阳的观点:
从史料来看,《史记》记载:“三代之居,皆在河洛之间”,中华文明最早起源于这里;
从出土文物来看,洛阳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印证了司马迁的记载,西周的何尊铭文“宅兹中国”,最早的“中国”在这里起源;
从中华文脉延续来看,洛阳发达的地理条件是古代文化传播的通路,丝绸之路和古代大运河在这里交汇,至少200个姓氏发源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,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诞生了客家民系,即使现在广布到全球各地,“根在河洛”还是他们的一致认同,
举凡客家人历经千年,足迹万里都难忘故乡,某些激进网友在肆意抹黑、歪曲调侃之前请查一查自己的姓氏起源,切莫要做数典忘祖的蠢事。
“永怀河洛间,煌煌祖宗业。上天祐仁圣,万邦尽臣妾。——陆游”
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,在华夏文明肇始时期扮演重要的角色,从建都历史的久远和对华夏文明重要性来看,洛阳是当之无愧的第一。
“昔三代之居,皆在河洛之间——司马迁”
古本《竹书纪年》载:“太康居斟鄩,羿又居之,桀亦居之。”所以说斟鄩是史籍记载中夏朝的都城,从夏朝第三代君主太康开始,到夏桀为止,夏一直以斟鄩为都城。洛阳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经碳十四测定,其绝对年代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,相当于夏代。遗址内发现有大型宫殿的残迹,经考古学家们推断,为夏王邑的遗址,即斟鄩的所在地。
夏商交替,商汤建都西亳,都城位置在二里头遗址东北6公里。商人部族先后有好几个都城,但位于洛阳的西亳是其第一座都城。
西周代商,周平王元年(前770),都城由镐京(今西安)东迁洛邑,开启了东周时代。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王城和成周城,史称成王“初迁宅于成周”“定鼎于郏鄏”“宅兹中国”,当时洛阳被称为洛邑、成周、天室、中国,亦称周南。
“天地之中,华夏之心”
公元前202年2月,刘邦在汜水之北的定陶称帝建汉,一开始也是定都洛阳,过后才接受建议入主关中,定都长安;西汉之后,东汉、曹魏、西晋、北魏、隋、后梁、后唐、后晋,都在洛阳建都。若再加上武则天的武周,共有13个正史朝代曾定都洛阳。延至北宋,洛阳也仍有陪都的功能地位。洛阳作为都城,其建都历史绵延覆盖了华夏文明初始萌发的前段和璀璨发达的中叶,将洛阳称为华夏文明的原乡,华人来源之地,是一点不为过的。
全球历史最早的东方文明中心
罗马帝国在汉籍史料中被称为“大秦”(出自古波斯语Dacia),其前后延续时间大致相当于中国的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,此时的首都都在洛阳。大秦曾5次派遣使团、商团来到东方,其中4次(东汉时期2次,西晋时期2次)来到了洛阳。在那个时期,洛阳与罗马并称,是东西方的两大帝国的首都。洛阳和罗马的命运也近似,在公元4世纪,蛮族攻占罗马,西罗马帝国灭亡,同一时期西晋永嘉之乱蛮族攻占洛阳,西晋灭亡。
洛阳文化的海外影响
在东亚汉字文化圈内,唐代洛阳、长安两都的影响力还辐射到周边地区。其中,渤海国的龙泉上京、中京、东京,日本的平城京(奈良)、平安京(京都)的都城规划和营建,都以唐代洛阳为母本。
以日本为例,平安京的营建就模仿了长安和洛阳。平安京的“铜驼”“教业”“宣风”“淳风”“安众”“陶化”“丰财”“毓财”等8个坊名直接照搬自洛阳。平安京的朝堂院南门也称作“应天门”,取自洛阳。此后右京(仿长安)因为地处多池沼的低洼地带,逐渐衰微,左京的洛阳便成为平安京的代名词,去京都即称为“上洛”。在日本古代的史籍文书上,京都也被称为“洛城”“洛都”,一直延续通用。到今天,京都的许多街道、市町、学校、医院都以洛阳来命名,京都的游览图上仍标示了“洛东、洛西、洛南、洛北”的四至。